母婴健康咨询热线: 0577-66888120
咨询时间: 08:00-11:30 | 14:00-17:00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宝宝不好好吃饭怎么办?妙招在这里

作者:周建盈 来源: 发布时间:2020/6/5 16:13:07 浏览量: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以1-6岁为多见,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长期不愈者,可至气血生化乏源,影响生长发育。

在门诊就时常有家长忧心忡忡地跑过来说自己家的宝宝经常不肯好好吃饭,一到饭点,一大家子人就要开始和宝宝斗智斗勇,哪天宝宝要是主动多吃了几口饭,用艳阳高照来形容他们那天的心情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等引起,其中以喂养不当引起者最为常见。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若家长或保育人员缺乏喂养知识,一味追求要达到吃饱状态,当无法达到这个目标时,大部分家长会以看电视、玩手机、玩玩具等方法分散宝宝的注意力,乘其不备就塞一口饭,整个吃饭程序就是在追着、哄着过程中完成,殊不知这样做已经在无形中影响到小儿的身心健康。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家长不知宝宝是否已经吃饱,过度硬塞,容易导致积食、消化不良,同时宝宝有可能会产生厌食情绪,一到饭点就害怕,大一点的宝宝有可能就会以肚子疼做借口拒绝吃饭,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宝宝营养不良,日渐消瘦。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定时定量,用餐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到时收餐,两餐之间即使想吃也不能给食物,注重培养宝宝自己的进食能力。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不偏食、挑食,不强迫进食。

2.控制零食摄入,不可因贪吃零食而影响正餐摄入,饭前1小时坚决不给吃任何零食。优选零食品种。

3.安排食谱多样化,根据不同年龄给予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品种多样的食品,荤素搭配,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等不易消化食物,对偏食的宝宝改变烹调方式,家长示范鼓励。

4.环境适宜,创造良好的就餐氛围,大人和宝宝同桌,切勿在就餐时责骂或逗引宝宝,不追喂,不玩玩具,不玩手机,不看电视,家长要做好榜样。

5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户外活动。

6.出现食欲不振症状时,要及时查明原因,如果是因为疾病引起的厌食,需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小儿推拿对厌食具有较好的疗效,下面介绍几个健脾开胃的常用推拿穴位。

e432f9c97f2df24f39cbd421cf7524d

1.  补脾经300次:

位置:拇指桡侧缘,由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操作者以拇指端循小儿拇指桡侧缘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300次。

功效:健脾胃,补气血。

揉板门

2.揉板门300次: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操作者一手持小儿手部以固定,另一手拇指端揉小儿大鱼际平面,揉300次。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运内八卦

3.运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所作圆周。

操作:操作者一手持小儿4指以固定,掌心向上,以图中黑点为起点,做顺时针画圆。

功效:宽胸理气,行滞消食

摩腹

4.摩腹3-5分钟:

位置:腹部。

操作:操作者用掌面或4指以肚脐为中心摩腹。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揉足三里

5.揉足三里300

位置: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

操作:以拇指端着力,稍用力按揉300次。

功效:健脾和胃,调中理气。

 

捏脊

6.捏脊5-7

位置:在后正中线上,自第一胸椎至尾椎端成一直线。

操作:以拇指与食中两指呈对称着力,自尾椎端开始,双手一紧一松交替向上挤捏推进至第一胸椎处,反复操作5-7遍。

功效:调阴阳,和脏腑,理气血,通经络。

温馨提醒,因孩子症状不同,采用的推拿手法、时间长短、按摩频率、穴位选取等不尽相同,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推拿。

 

医生简介:

da0195d9ebb8d8fb609e90f4208b1c9

周建盈

小儿中医馆 主治中医师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曾于温州附二医育英儿童医院及东阳妇幼保健院等进修中医儿科及小儿推拿。

专业擅长:擅长小儿慢性咳嗽,消化不良,夜啼等疾病的诊治及儿科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

门诊地点:中医儿科门诊301诊室,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门诊,周一至周五下午推拿,周六轮班

联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瑞安市万松东路521号
邮编:325200
母婴健康咨询热线:0577-66888120
投诉电话:0577-58815330
微信服务号
视频号
微信订阅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74号

版权所有: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瑞安市人民医院妇幼分院 浙ICP备2024083690号-2 Copyright © 2022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