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健康咨询热线: 0577-66888120
咨询时间: 08:00-11:30 | 14:00-17:00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儿童过敏性鼻炎,掌握这些不中招!

作者:项延锉 来源: 发布时间:2021/5/3 9:27:36 浏览量:

 

熬过了寒冷的冬天和疫情,总算是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星期天妈妈带着明明到公园踏青,不久就出现了流鼻涕、擦鼻子、揉眼睛,还时不时的打喷嚏,起初以为是外出感冒了,到药店买了感冒药,可快2周了,还是不见好转,妈妈着急了,带着明明到医院检查,结果诊断过敏性鼻炎...

什么是儿童过敏性鼻炎?

又叫儿童变应性鼻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是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大多数抗原为吸入性抗原,以尘螨和花粉最常见。我国儿童的患病率为15.79%,且逐年增高。

引起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原因有哪些?

1)最常引起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过敏原包括树木、草和杂草中的花粉

2)最常引起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过敏原是尘螨、蟑螂、动物皮屑真菌霉菌

如何判断儿童过敏性鼻炎?

根据患儿家族史和典型过敏史、临床表现以及与其一致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

(1)症状:喷嚏、清水样涕、鼻痒鼻塞出现2 个或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 h 以上,可伴有呼吸道症状(咳嗽、喘息等) 和眼部症状(包括眼痒、流泪、眼红和灼热感等)等其他伴随疾病症状。

(2)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慢性患者还可能出现“过敏性黑眼圈”、“过敏性敬礼症”、“过敏性皱褶”。

 

 

3)实验室检测:过敏原检测至少1 种过敏原SPT(皮肤点刺试验)和(或)血清特异性IgE 阳性; 鼻分泌物检测高倍显微镜下嗜酸粒细胞比例>0.05 为阳性。

由于婴幼儿皮肤点刺或者血清特异性IgE 检测阴性率较高,同时婴幼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较低,因此婴幼儿的诊断,皮肤点刺或者血清特异性IgE 检测可不作为必要条件,仅根据过敏史、家族史,典型的症状及体征即可诊断。

如何防治儿童过敏性鼻炎?

儿童过敏性鼻炎治疗需要防治结合,防治原则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健康教育,具体包含以下方面。

1)避免接触过敏原:室外过敏原不能完全避免,室内过敏原则可以避免。对于经常暴露于高浓度室内过敏原的患儿,在环境评估之后,建议采用多方面措施避免接触过敏原。对花粉过敏的患儿,最好避开致敏花粉播散的高峰期,以减少症状发作。

2)药物治疗:轻度间歇性儿童采取抗组胺药物治疗,中-重度间歇性和持续性儿童采取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或(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用药。  

3)鼻腔冲洗:鼻腔盐水或海水冲洗是一种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法,通常用于鼻腔和鼻窦炎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更适用于婴幼儿,一般在其他鼻用药物之前使用。使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或海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内刺激物、过敏原和炎性分泌物等,减轻鼻黏膜水肿,改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

4)免疫治疗:包括皮下免疫治疗舌下免疫治疗5 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皮下免疫治疗,主要因为儿童存在交流困难,以及免疫注射为有创治疗,较小的儿童难以接受。国内目前可供临床使用的舌下含服标准化过敏原疫苗仅有粉尘螨滴剂一种。免疫治疗优点:改变自然病程、控制症状、减少用药、减少哮喘等并发症、预防过敏原种类增加的。缺点:费用高、可能发生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处置频率高、疼痛、起效慢。

5)手术治疗:对于大龄儿童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特别是鼻塞症状加重、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推荐对双侧下鼻甲黏膜下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缓解鼻塞症状。

6)健康教育:可以分为3 个方面:首诊教育强化教育(随诊教育)以及家庭和看护人员教育

内容包括:(1)过敏知识的普及,让患儿了解过敏性鼻炎的病因、风险因素、疾病进程以及潜在危害;(2)告知患儿过敏原检查的必要性和主要检测方法;( 3)指导患儿或监护人如何进行良好的环境控制,避免接触或尽可能少接触过敏原;(4)介绍药物和免疫治疗的疗效、疗程和潜在的不良反应,指导患儿用药以及治疗方案的调整。

急诊科        项延锉

参考资料:

1.过敏性鼻炎 (UpToDate,2021 )

2.变应性鼻炎:临床表现,流行病学以及诊断  (UpToDate,2021 )

3.儿童过敏性鼻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34(03):169-175.

联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瑞安市万松东路521号
邮编:325200
母婴健康咨询热线:0577-66888120
投诉电话:0577-58815330
微信服务号
视频号
微信订阅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74号

版权所有: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瑞安市人民医院妇幼分院 浙ICP备2024083690号-2 Copyright © 2022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