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健康咨询热线: 0577-66888120
咨询时间: 08:00-11:30 | 14:00-17:00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产后康复——盆底肌必不可少

作者:李小丹 来源:党建宣传科 发布时间:2022/9/6 16:25:13 浏览量:


“医生,我今年34岁,生完宝宝坐月子的时候一咳嗽、打喷嚏就漏尿,我是怎么了?”塘下宝妈谈某,生完宝宝后到瑞安市妇幼保健院盆底康复室进行产后复查时这样问道,其实这样的情况在生产后的妈妈中非常常见。

“你别急,我们先给你做个盆底肌检查看看。”医生不紧不慢地说道。

护士们认真地检查后,发现谈某在分娩时有阴道撕裂的情况,且存在阴道口中度开口,阴道前、后壁轻度+膨出,压力性尿失禁等情况,检查结果显示Ⅰ类肌纤维1+级,Ⅱ类肌纤维2+级。

根据诊断结果分析,阴道口中度开口极容易造成感染,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通常在大笑、打喷嚏、咳嗽等腹压增高时会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漏出;Ⅰ类肌Ⅱ类肌弹性低,盆底肌易疲劳,会影响排尿排便等;脏器束缚力不足,容易造成脏器异位,盆腔器官脱垂。原来这就是谈某一咳嗽、打喷嚏就漏尿的原因!医生诊断后,建议谈某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

之后的盆底康复治疗,谈某一次都没有落下,经过一个疗程十一次的康复,谈某再次检测结果为:阴道口闭合,病菌不易进入阴道;阴道前、后壁膨出缓解;现无漏尿;Ⅰ类肌纤维4-级,Ⅱ类肌纤维4-级。肌肉纤维弹性大大加强,能很好的维持盆腔脏器的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多亏早发现早治疗,才让我避免了尴尬,谢谢医生。”看到这样的治疗结果,谈某对医生连连道谢。

盆底健康决定生活质量盆底肌,就是骨盆底部的肌肉,它像弹簧床一样,承托和支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维持盆腔脏器正常位置之外,还参与了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的紧缩度。

妊娠、分娩、衰老、肥胖、绝经、便秘等原因均易引起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妊娠随着子宫的增大,盆底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大,盆底组织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塑过程维持盆底结构的整体性和功能的完整性。妊娠本身已经造成对盆底肌的损伤。故无论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均不可避免地造成对盆底肌的损伤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

盆底肌受损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1.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

2.各类尿失禁;

3.便秘,粪失禁;

4.阴道松弛;

5.反复阴道炎、反复尿路感染者;

每个产后妇女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盆底损伤如果不治疗,会有一个的自我修复的过程,但是绝对不会很有效的自我修复到正常,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移生理机能的下降只会越来越严重。所以,产后检测、评估盆底肌肉损伤程度,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是预防、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

后42天,子宫恢复良好,无感染的女性可及时进行盆底功能检查,明确损伤程度。如果出现了盆底肌肉松弛、阴道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检查和康复治疗。产后6个月内也是进行盆底康复的最佳时机,否则,随着年龄增大,治疗难度也更大,而且子宫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严重。借助仪器感受并学会收缩-放松盆底肌肉,学习识别并有意识地控制盆底肌,掌握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法(避免腹肌收缩)。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出现的症状,根据盆底肌损伤情况(肌肉纤维受损程度何类别)应用综合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做完10-15次盆底肌锻炼后,可进行自我锻炼。循序渐进、适时适量、持之以恒。存在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的女性需要借助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疗法,并适当延长疗程。

临床发现高达七、八成女性在自己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时因为方法不对而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作用相反。所以在医院医生指导下,通过借助仪器感受和训练正确的方法来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女性健康,请每个妈妈重视盆底康复治疗。

我院盆底康复中心成立于2008年,是温州地区最早一家专业开展盆底康复治疗的中心。本中心引进进口设备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开展产妇盆底肌肉检测、康复,治疗因盆底肌肉损伤的所致的病症,以还产妇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愉悦的心情。欢迎来电预约。

服务对象:更年期妇女;42天后的产妇、 阴道松弛、阴道前后壁膨出者; 轻、中度的盆腔脏器脱垂和轻、中度尿失禁者;泌尿生殖修补术需辅助治疗者。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

中心地址:瑞安市妇幼保健院8楼母婴健康中心盆底康复室(805室)

预约电话:0577-58815085


联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瑞安市万松东路521号
邮编:325200
母婴健康咨询热线:0577-66888120
投诉电话:0577-58815330
微信服务号
视频号
微信订阅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74号

版权所有: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瑞安市人民医院妇幼分院 浙ICP备2024083690号-2 Copyright © 2022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