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健康咨询热线: 0577-66888120
咨询时间: 08:00-11:30 | 14:00-17:00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助产士每天都要回答的问题:医生,我的会阴伤口缝了多少针?

作者:丁小雪 来源:党建宣传科 发布时间:2022/9/30 9:36:08 浏览量:


每个人的会阴条件不同,胎儿体重有别,所以每个人的会阴伤口大小、切开方式有差异。由于会阴伤口的位置比较特殊,因为临近阴道口、尿道口、肛门,容易受到恶露、小便、大便污染,护理不当的话很容易引起产褥感染或伤口愈合不良。所以,产后会阴伤口护理应该引起各位宝妈们的重视。

正常会阴伤口有裂开伤口和切开伤口,裂开伤口一般位于会阴体部,切开伤口可以为侧切也可以是会阴体部直切,由于组织损伤和出血,伤口会有疼痛感,常规可忍受,局部无或轻度水肿。无论哪种伤口,愈合时间为3-10天,个别严重裂伤和感染伤口除外。正确的护理能减轻伤口不适及促进伤口愈合。

顺产时会阴一定会有伤口吗?

顺产是可以没有伤口的,这些妈妈往往会阴弹性好、或者会阴松弛(经产妇多见)、宝宝不太大、并且能够在分娩时很好地与助产士配合。相反,如果会阴条件不好的,宝宝偏大或分娩时不配合的,往往需要做会阴侧切术。

会阴伤口缝几针?需要拆线吗?

不管是会阴裂伤还是会阴侧切伤口,都是按照解剖层次逐层缝合,一般分三层来缝,并没有按针数来算,里面的组织都是用可吸收线缝合,不需要拆线。

而外面皮肤层,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大多数是用可吸收线皮内埋缝,一条线贯穿,也不需要拆线,少部分伤口要用丝线间断缝合,需要4-5天左右拆线,一般2-6针不等。

会阴伤口缝合会痛吗?需要打麻药吗?

有些妈妈反应缝合会阴伤口的疼痛比生小孩还痛,而有些妈妈并没有什么感觉,所以个体差异性较大,缝合会阴伤口会常规做局麻减轻疼痛。妈妈要尽量控制自己,配合助产士缝针,往往十几分钟内就可以缝好的。

会阴肿了怎么办?

如果分娩时产程较长,会阴可能会有一定水肿,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也可以用95%酒精湿敷;24小时后仍水肿,需用50%硫酸镁纱布湿敷。

但是,如果会阴肿胀越来越明显,表面皮肤紧绷,并发红或紫绀,伴有肛门坠胀感,需要及时告诉医护,警惕血肿,必要时需切开重缝。

会阴“照灯”是干什么?

在医院,分娩后24小时,有会阴伤口的会安排“照灯”,其实“照灯”就是红外线照射,可以增加局部组织血流,促进白细胞趋化,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局限及液化,具有镇痛、消炎的作用,促进伤口愈合。

产后伤口会出现一些什么症状?

1.短期内不能恢复,可能出现持续疼痛,这种疼痛有可能是生理原因,或者是精神因素造成的。

2.产后伤口护理不当,可能还会导致伤口发炎,出现肿胀的感觉。

3.如果是会阴侧切,在产后伤口护理期间,可能还会出现有异常的分泌物。

4.有一些还会出现漏尿的症状。

5.恶露有异味或异常分泌物,合并发热、腹痛等症状。

关于产后伤口护理的注意事项

1.要注意调整好产妇的心情,分散产妇的注意力,如果产妇过度紧张,也会影响到伤口恢复。

2.保持外阴干洁:每次大小便后用温开水冲洗干净,再用洁净的毛巾擦干,保持会阴局部清洁、干燥。

3.内裤勤换洗:贴身内裤建议纯棉透气布料,不建议一次性内裤。内裤和卫生巾应勤更换,内裤最好洗净后能在日光下暴晒。

4.休息体位:为尽可能避免恶露污染和促进伤口愈合,休息时应尽量采取会阴伤口的对侧卧位,即伤口在左侧,那么采用右侧卧位。一方面可使产后恶露尽量不浸及伤口,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局部伤口的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直切或者撕裂的伤口,产妇休息时尽量避免双腿过度外展。

5.饮食:产后不宜大补,特别是恶露没有完全干净的时候,避免恶露过多、时间过长。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多样化、新鲜优质为原则,能保持大便通畅和产后营养需求,同时有利于伤口愈合和乳汁分泌。

6.运动:产后坐月子并非要躺床上不能活动,相反,应尽早下床活动,适量的活动有助于恶露排出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也能避免长期卧床或坐位压迫伤口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和伤口裂开。

7.避免会阴局部过度受力:如大便过度用力和蹲位太久,都会因为局部受力太大而容易引起伤口裂开。

8.产后42天后,可到我院产科门诊母婴中心做产后康复。

温馨提示:瑞安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医护团队提醒各位产妇,如伤口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伤口肿胀明显、伤口疼痛明显、伤口有白色或臭味分泌物、伤口裂开以及自己不确定的或自认为的伤口异常。

联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瑞安市万松东路521号
邮编:325200
母婴健康咨询热线:0577-66888120
投诉电话:0577-58815330
微信服务号
视频号
微信订阅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74号

版权所有: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瑞安市人民医院妇幼分院 浙ICP备2024083690号-2 Copyright © 2022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