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健康咨询热线: 0577-66888120
咨询时间: 08:00-11:30 | 14:00-17:00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浅谈“冰冷食物”

作者:陈吉勇 来源:党建宣传科 发布时间:2022/10/7 14:20:34 浏览量:


每每在夏日或夏秋之交,常遇夜半腹痛的小朋友,一问病史就能问得曾食冰条雪糕冷饮瓜果等等,加之小朋友消化道功能相对弱,便易发生腹痛,伴或不伴吐泻。那么“冰冷饮食”对人体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引一篇美国的一项研究,发表于美国国家医学中心数据库的名为“饮用冷水热水和热鸡汤对鼻粘膜厚度及鼻气流阻力的影响”的论文,这个研究指出饮用冷水使鼻粘膜增厚,空气更难通过呼吸道,相比之下喝热水或热鸡汤可以让鼻粘膜变薄,帮助人们轻松地呼吸,因此建议感冒期间不要喝冷水,以免加重鼻塞,这与中医观念中的寒湿不谋而合,寒湿于鼻腔中

从中医角度去看“冰冷食品”,一般分为两类:1.温度冷2.性质冷。

温度冷比较好了解,上文所说的冰条雪糕冷饮瓜果等等,都属于温度冷的食品。我们以“水”举例,每个人都需要喝水,但如果水的温度过低,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冰水”。当冰水进入胃肠道需要损耗掉人体许多能量去把胃肠道温度调整回来中医说法是短暂耗损胃气及小肠的热如果你身体不够强健,或者你经常如此损耗,那么你的胃气就会大幅下降小肠温度不足,由小肠负责加温的中下焦器官也就开始功能下降,容易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如子宫寒冷而有子宫肌瘤,小腹肥胖难减,或者前列腺寒冷而肥大等等。

有人会问,许多外国人喜欢喝冰水,尤其是美国人,特别喜欢喝冰水,为什么他们没有那么多健康问题,但事实上根据倪海厦老师学术传承人李宗恩博士(在美加州行医的著名经方家)一则文章就明确提到一般美国人确实吃很多冰块,但是这类人普遍存在严重肥胖及衰老很快等等问题,而李博士同是国际潜水协会PADI认证的Divemaster,身边许多奥林匹克运动员等级的朋友及病人,在此类人群中都在避免喝冰水,因为他们的身体明显体会到冰水对运动体能的损耗。

从西医学角度去看,冰冷的食物进胃肠道,人体的局部肌肉血管会在短时间内强烈收缩从而引起局部缺血缺氧虽达不到寒冷损伤的程度,但长久以往结果可想而知。在个人早年从医的经历中,如果出现新生儿消化道疾病一般会用冰冷生理盐水加肾上腺素洗胃,以求达到局部止血作用,但后面发现这种方案会导致部分消化道平滑肌发生缺血缺氧损伤,此方案便不做推荐治疗,此法其实和食用冰冷食物对人体影响差不多,只是后者更强一些。

“性质冷”,也就是中医所讲的四气:寒热温凉一般而言,“性质冷”的食物如果吃不多,加上平时其他饮食的配合,问题可能不大但是,如果长时间吃“性质冷”的食物,它的影响反而比较长久深远,特别是寒湿累积,非常不容易改善。

那常见的“性质冷”的食物都有哪些呢?其实现在孩子生活常见的饮食总体的性就是偏冷、凉的,比如水果、酸奶、优酸乳、胃动力、水果沙拉等等都属于“性质冷”的食物。如果您的孩子经常食用“性质冷”的食物,却很少去吃“性质热、温”的食物去平衡它,那么他整个消化道就是偏寒性的,整个体质会呈现上热下寒的状态。

这类孩子非常容易上火,因为中焦脾胃寒、湿,心脏君火、相火则降之力不足,甚者下焦肾家亦寒。于是,这类孩子虽然没吃什么上火的东西,但稍微吃一点,或发生外感就上火的不得了,导致扁桃体反复红肿、化脓,这时候治疗可能会用到一些抗生素、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及颗粒成药等等,但这些药物也是属于“性质冷”的食物,中下越寒,则上焦心肺越热。所以除营养素均衡以外,四气五味要平衡也很重要,这个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聊聊四气五味的学问。

中医名家朱丹溪云“脾胃一虚,土不生金,肺气乃绝”,肺主皮毛卫外,肺气弱,则有外感之患,所以细心家长会发现那些肠胃不好的小朋友非常容易生病,尤其是消化道类的问题,比如腹泻排便不畅、排便量减少食欲消退等等。还有些小朋友并不会马上食欲消退,但是过两天就开始感冒发烧是为什么医生总是和家长说孩子大便一定要每天看,好好研究”,因为研究明白了,就能及时发现孩子消化道问题,及时调整,这样子可以明显减少孩子生病次数。

最后,希望更多家长有营养观念的同时能够建立寒热的观念,给孩子一个更好的体魄。


医生简介:

lALPJxuMSZXkmPrM7cym_166_237

陈吉勇 儿科主治医生

专业擅长慢性湿疹,慢性腹泻,食欲缺乏,慢性胃炎,慢性咳嗽,哮喘,遗尿,发热等中西医结合治疗。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周日上午
门诊诊室:儿科门诊531诊室

联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瑞安市万松东路521号
邮编:325200
母婴健康咨询热线:0577-66888120
投诉电话:0577-58815330
微信服务号
视频号
微信订阅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74号

版权所有: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瑞安市人民医院妇幼分院 浙ICP备2024083690号-2 Copyright © 2022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