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 蔡明明)近日,瑞安市妇幼保健院医院新生儿科护理团队通过改良版塞丁格技术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成功为一名超早产儿搭建了一条营养供应的"生命通道"。
患儿是一名胎龄为27+5周的超早产儿,出生体重仅有890克。宝宝体重极低,皮肤呈胶冻样,各组织器官发育的极不成熟,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生存能力极其低下,各个系统很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除了给予呼吸方面的支持,宝宝还需要24小时持续输注静脉营养液以及改善循环系统等的药物治疗,而小宝宝的外周血管根本不能承受反复的穿刺以及药物的刺激,亟需为小宝宝进行 PICC 置管术,PICC是NICU重要的血管通路装置。
小宝宝的四肢仅有我们的手指粗,血管更是细如发丝。这对于新生儿科护理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生儿科护士长林海珊经过反复评估小宝宝的血管情况,决定采用改良版塞丁格方式穿刺置管。
新生儿改良版赛丁格技术是经皮穿刺后用导丝交换方式置入导管,具有成功率高、感染低、出血少、疼痛低、并发症少等优势,适用于血管管径细小的超低出生体重儿。但操作繁琐,操作护士需要熟练掌握该项技能,助手配合尤其重要。
助手新生儿科副护士长蔡明明备好置管物品,在为宝宝做好保暖的前提下摆好体位,林海珊护士长以24G留置针做引导,选择右下肢的小隐静脉进针,“一针见血”,根据赛丁格操作步骤,缓慢的将导管送入到血管内,导管回血通畅,最后经床旁 X 线确定了 PICC 导管尖端的位置良好,为宝宝建立了一条生命的“静脉通路”。24G留置针是当前国内留置针规格最小的,套管直径仅0.72mm,比常规使用的20G留置针管径小0.38mm,整个过程中出血量极少。该早产儿在赛丁格技术下成功完成穿刺。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自开展 PICC 置管术以来,团队不断地学习、探索、总结经验,如今技术越来越成熟,已成功为百余例超早产儿、早产儿以及足月儿置入 PICC 导管。救治超早产儿的工作极其复杂,难度也非常大,新生儿科的医护团队也将不断精细治疗和护理。
版权所有: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瑞安市人民医院妇幼分院 浙ICP备2024083690号-2 Copyright © 2022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