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门诊经常会被问到关于新生儿黄疸的问题:“宝宝皮肤黄,可以晒太阳退黄吗?老人说吃点草药,就可以退黄,可以么?网上说黄疸需要停母乳,要停么?宝宝皮肤黄,能打预防针吗?”等等。
尽管绝大多数新生儿黄疸的预后良好,但其中少部分病理性黄疸,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永久的后遗症,因此新手爸妈需要了解新生儿黄疸一些知识。
1、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以皮肤、黏膜、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约85%的足月儿和几乎所有的早产儿均可出现黄疸,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在出生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5 -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多在出生3-5天出现,5-7天达到高峰,7 -9天消退,最迟可延迟到3-4周。③、每天血清胆红素升高<85.5μmol/L(5mg/dl)或每小时上升幅度<8.5 μmol/L(0.5mg/dl);④、血清胆红素值未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
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的黄疸;②、血清胆红素值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③、每天血清胆红素升高>85.5μmol/L(5mg/dl)或每小时上升幅度>8.5 μmol/L(0.5mg/dl);④、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2、新生儿黄疸会有什么影响?
生理性黄疸会自行消退,无需处理。
病理性黄疸可导致严重并发症“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病死率高,幸存者约75%-90%会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高频性耳聋等。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关键是早期积极治疗病理性黄疸,不要拖延病情。
3、如何监测黄疸?
监测胆红素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两种,TSB(血清胆红素)和TCB(经皮胆红素)。前者需要抽血,准确度高,不适合反复监测。后者为无创性检查,操作方便,但存在一定误差,可作为日常动态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
4、新生儿黄疸如何治疗?
治疗新生儿黄疸有效方法:光疗、换血。
光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黄疸安全有效且严重副作用小的方法。光疗常见副作用包括发热、腹泻、皮疹,通常都比较轻微,停止光疗后会很快恢复。光疗的标准参照Blutani曲线,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见下图。
5、新生儿黄疸需不需要停母乳呢?
不需要。母乳性黄疸,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有的2-3个月黄疸才能完全消退。如果胆红素数值没有高到需要干预的程度,可以不做任何处理继续观察,继续母乳喂养。当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经医生判断为母乳性黄疸,可继续母乳喂养;当血清胆红素>342μmol/L(20mg/dl)时则需光疗,光疗过程中可继续母乳喂养。
6、多晒太阳能退黄吗?
能,但不推荐!因为:1)晒太阳退黄效率低下,不能像蓝光一样有效快速降低黄疸水平。2)晒太阳不安全。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以造成一些皮肤问题如晒伤、皮肤光老化及皮肤癌。如果孩子黄疸严重,建议到医院照蓝光规范治疗。
7、都说中药退黄安全无副作用,宝宝适合吗?
不适合。目前没有循证依据支持中草药能有效退黄,而且中草药安全性不确定。
8、宝宝黄疸,可以预防接种吗?
可以。WHO对预防接种禁忌的看法:“出生后黄疸史”不是预防接种禁忌。
9、新生儿宝宝出院后黄疸如何随访?
根据出院时宝宝的日龄和胆红素水平,确定宝宝什么时候需要回到医院复测胆红素。家长们可以参照我们根据Blutani曲线制定的《新生儿黄疸随访卡》回医院复查。
新生儿黄疸随访卡
日期 |
日龄 |
经皮胆红素值 (mg/dl) |
处理 |
胆红素参考值 (mg/dl) |
随访计划 (天) |
|
2 |
|
|
<8.5 |
2-3 |
|
|
8.5-11.0 |
1-2 | ||
|
3 |
|
|
<11.1 |
2-3 |
|
|
11.1-13.3 |
1-2 | ||
|
4 |
|
|
<12.4 |
3-5 |
|
|
12.4-15.1 |
2-3 | ||
|
5 |
|
|
<13.2 |
3-5 |
|
|
13.2-15.9 |
2-3 | ||
|
6 |
|
|
<13.2 |
3-5 |
|
|
13.2-15.6 |
2-3 |
新生儿黄疸随访门诊:
诊室:瑞安市妇幼保健院5号楼5楼533诊室
主诊医师:吴方春主治医师(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周日上午,其他时间到一楼儿科急诊随访)
根据随访结果判定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医生简介:
吴方春
儿科主治医师,在瑞安市妇幼保健院工作10年,曾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修.
擅长:儿童内科常见疾病如支气管炎、肠炎;新生儿常见疾病如新生儿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版权所有: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瑞安市人民医院妇幼分院 浙ICP备2024083690号-2 Copyright © 2022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