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来疫去,春暖花开,景色虽好,但对小宝宝们不一定很“友好”。因为这变幻莫测的气温,人口的聚集,会让感冒“流行”起来。咳嗽、发烧、哭闹、睡不好怎么办?家长们首先想到的是吃药,但是吃什么药呢?很多恍惚焦虑的家长甚至会担心儿童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如果用药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反应。而且感冒药种类繁多,不同商品名的感冒药常含有同一成分,重复使用极易引起中毒。
为了避免因用药不当所造成的危害,今天我院吴海洁医生参照国内外文献,帮大家捋一捋常见感冒药的知识点,大家认真记笔记哦。
常见的感冒药分为三类:
1.解热药
根据国内外研究,目前儿童退热药只有“二林”即“美林(布洛芬)和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是安全、有效、持续时间长的药品。
≥2月龄,肛温≥39. 0℃(口温 38. 5℃,腋温 38. 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次 15 mg·k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 6 h。布洛芬可应用于≥6 月龄儿童,剂量为每次10 mg·kg ,2 次用药的最短间隔 6 ~ 8 h。另外阿司匹林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因此,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儿童不应使用阿司匹林。不可滥用糖皮质激素退热,因其有免疫抑制作用,使用不当可促使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而加重病情。
解热药的用药注意点:不推荐儿童使用针剂。服用时按公斤体重计算用量或按药品说明书服用,避免用药过量或过频。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联合应用。
2.祛痰药
祛痰药主要通过稀释痰液或液化黏痰,使之易于咳出。
常用的祛痰药根据其作用方式分为3类。
(1)恶心性祛痰药如愈创甘油醚(息可宁主要成分)等,通过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微的恶心,反射性地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
(2)黏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富露施),可分解痰液的黏性成分,黏度降低而易于咳出。
(3)黏液调节剂:如氨溴索(贝莱),主要作用于分泌黏液的细胞,促其分泌黏滞性低的分泌物,易于咳出。
祛痰药的用药注意点:糖浆剂不适宜用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因为糖可降低婴儿对母乳的兴趣。祛痰药多数可致恶心、呕吐,所以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导致电解质紊乱。
3.镇咳药
常用的镇咳药根据作用部位可分两大类:
(1)周围性镇咳药:为抑制咳嗽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的任何一个环节而止咳的药物,如甘草硫浸膏等。
(2)中枢性镇咳药: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如右美沙芬、可待因、福尔可定。
镇咳药的用药注意点:儿童一般应少用镇咳药。少数剧烈咳嗽或伴有胸痛和高张性气胸的患儿,可给予镇咳药。儿童必须禁用具有成瘾性的中枢镇咳药,如可待因及含可待因的复方制剂。
4.鼻减充血剂
鼻减充血剂药理作用是使肿胀的鼻黏膜血管收缩,以减轻鼻充血。可用于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给药方法常为鼻腔局部给药和全身给药(口服)。目前,伪麻黄碱(息可宁主要成分)是儿科最常用的口服鼻减充血剂。
鼻减充血剂的用药注意点:普通感冒或存在鼻塞、流涕时,可用含伪麻黄碱制剂缓解鼻塞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因鼻腔长期使用鼻减充血剂可并发药物性鼻炎和鼻黏膜充血反弹,婴儿应慎用局部减充血剂。
感冒一般主要为病毒感染,为自限性,没有特效药(流感除外),通常3~7 天,个别达10天。而咳嗽(占31%)、 流涕(占35%)症状部分可持续2周以上。家长朋友面对感冒,切勿恐慌,更切勿盲目自行用药,尤其是应用多种复合制剂及滥用抗生素。
总之,感冒药都是对症药物,如果宝宝精神状态良好,没有影响睡眠、胃口等,好好休息更重要,不建议自行服药,如有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皮肤花纹,甚至抽搐等,需及时儿科就诊。
医生简介
吴海洁
主治医师,2010年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先后在温州育英儿童医院及浙江省儿童医院专科进修学习。熟练掌握儿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擅长:小儿呼吸道疾病(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等)
版权所有: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瑞安市人民医院妇幼分院 浙ICP备2024083690号-2 Copyright © 2022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