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门诊经常碰到有宝妈抱着刚满月的宝宝来就诊,说宝宝睡觉、吃奶时头总是偏着,触摸颈部,部分宝宝可以摸到一个肿块突起,摸着像骨头一样,这时候我们就要警惕是否是小儿斜颈。
那么什么是小儿斜颈?
小儿斜颈,民间俗称“歪脖子”,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头向患侧偏斜,下颌转向健侧,同时伴或不伴有脸部大小不对称,大小眼等。
斜颈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目前有三种学说:产伤或难产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胎位、羊水等;缺血性肌挛缩学说:因动脉供血不好,胚胎发育异常,遗传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血脉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所引起的。
小儿斜颈还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其中先天性的主要包括肌性、骨源性、神经源性、眼性等几种,一般肌性斜颈在生后或生后早期即可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临床较为常见,还有一种“姿势性斜颈”,多与抱宝宝或者哺乳时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有关,这种被动转动头颈一般没有活动受限,随着宝宝的发育及抱宝宝姿势的纠正多会自然好转。
了解了斜颈的知识,很多妈妈肯定会着急问应该怎么治疗?
保守治疗:推拿治疗:适用于1周岁内的肌性斜颈宝宝,对于不满6个月的婴儿,更应该采取非手术治疗,以促进血肿早期吸收,防治肌纤维挛缩和硬化。
具体操作手法:按揉患侧胸锁乳突肌,重点按揉起、止点和肿块位置;拿捏肿块和挛缩部位;牵拉患侧胸锁乳突肌,使患儿头部作向患侧的旋转和向健侧的侧弯被动运动;按揉患侧胸锁乳突肌及其周围肌群。
同时保守治疗还有佩戴颈托矫形器、TDP加磁疗法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者;斜颈畸形明显者。接近1岁和超过1岁的患儿推拿按摩效果不显著时,这个时候就需要带孩子去专业的骨科和外科寻求手术治疗方法。
婴幼儿期未合理治疗,畸形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其疗效亦随之降低,给患儿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同时贵在坚持。
家属在家推拿时,手法要轻柔,用揉、捏手法时要多采用滑石粉等介质以免擦伤惠儿皮肤。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面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以矫正,如喂奶、怀抱、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等。
小儿肌性斜颈病因一般认为与孕产过程有关,所以,孕产过程中如有胎位不正、产伤或难产现象,产后要注意观察孩子颈部,看有无肿块或索形肿物,早发现早治疗。肌性斜颈的病程较长,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患儿的家庭护理尤其重要,下期我们将重点介绍斜颈宝宝的家庭护理,敬请关注。
医生简介
周建盈
小儿中医馆 主治中医师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曾于温州附二医育英儿童医院及东阳妇幼保健院等进修中医儿科及小儿推拿。
专业擅长:擅长小儿慢性咳嗽,消化不良,夜啼等疾病的诊治及儿科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
门诊地点:中医儿科门诊301诊室,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门诊,周一至周五下午推拿,周六轮班
版权所有: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瑞安市人民医院妇幼分院 浙ICP备2024083690号-2 Copyright © 2022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