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28日为“世界男性健康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健康中国共同守护,男性健康科普先行。”
国内外大量的社会调查与医学统计显示:越来越多的疾病正快步向男性走来,并不断地严重威胁到男性同志的身心健康。例如前列腺炎(20-50岁的男性发病率高达20-40%以上)、性功能障碍、前列腺增生、高血压、糖尿病、疲劳综合症、肥胖综合症、脱发、秃顶等等。这一切看来,好似男性更加脆弱。事实也正是如此,全世界范围内男性的平均寿命要比女性要小上2-3岁。这些危害男性健康的现状早已引起国际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作为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常见类型,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科普。
首先,我们来做个小测试吧~
请男性朋友扫描二维码,并仔细阅读题目后认真回答过去6个月有关性活动的5个问题。
回答完毕,记得查看成绩单
●根据得分可判断ED的严重程度(IIEF评分12~21分为轻度,IIEF评分8~11分为中度,IIEF评分5~7分为重度)。
●若您的总分小于21分,建议您找医生做进一步检查,以确认是否患ED。
科普时间
一、什么是勃起功能障碍这个求助项目一年的额度有多少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是指男性在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不久,不能完成正常性生活,或阴茎根本无法插入阴道进行性交,既往称为“性无能”或“阳痿”。E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中年以上男性发病率为24.9%~59.5%。按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二、勃起功能障碍有哪些危险因素
1.年龄
2.心血管疾病
3.糖尿病
4.内分泌疾病
5.神经系统疾病
6.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外伤、手术及医源性因素
8.精神心理因素
9.不良的生活方式
三、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有哪些?可分为哪几类?
随着对勃起生理以及勃起功能障碍病理和病理生理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除了心理因素可以导致ED外,许多器质性疾病也会引起ED。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手术、外伤、药物等不同程度地影响勃起机制中的某一环节,从而导致ED的发生。
勃起功能障碍通常分为以下三类:
1.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
2.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
3.混合性勃起功能障碍
四、阳痿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该如何诊断?
(一)临床表现
1.阴茎不能完全勃起或勃起不坚,以至于不能圆满进行正常的性生活。
2.年轻人由于与性伙伴情感交流不充分或性行为习惯不统一,出现焦虑和急躁并伴有阳萎。
3.偶有发生阳萎,在下一次性生活时完全正常,可能是一时紧张或劳累所致,不属于病态。
4.阳萎虽然频繁发生,但于清晨或自慰时阴茎可以勃起并可维持一段时间,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
5、阳萎持续存在并不断进展,多为器质性病变所引起。
(二)如何诊断
1.精神性阳萎发病较急,阴茎有自发的勃起,夜间睡眠或初醒时,手淫或色情联想时会有勃起,在想要性交时却不能勃起。或阴茎刚接触女体时能坚硬勃起,但企图插入时又萎软。此外,伴有精神症状,如焦急、忧虑、抑郁、精神不振等,有的可伴有早泄或性交不射精。
2.器质性阳萎主要表现为阴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勃起、发病多较缓,且呈进行性加重。此外,伴有相应器质性疾病的症状,如糖尿病等。
六、需要怎样治疗?
1.矫正引起ED的有关因素,包括:
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因素;
②性技巧和性知识咨询;
③改变引起ED的有关药物;
④对引起ED的有关器质性疾病治疗,如雄激素缺乏者,可用雄激素补充治疗。
2.针对ED的直接治疗,包括:
①性心理治疗,如性心理疗法或夫妇间行为治疗等;
②口服药物,中西结合,辨症施治:如西药万艾可、艾力达、希爱力均是一种选择性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临床应用有效,但禁忌与硝酸酯类药物合用,否则会发生严重低血压;
③局部治疗,阴茎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前列腺素E1(PGE1),疗效可达80%以上,但因有创、疼痛,异常勃起以及长期使用后阴茎局部形成瘢痕,而少用。真空缩窄装置是通过负压将血液吸入阴茎,然后用橡皮圈束于阴茎根部阻滞血液回流,维持阴茎勃起,缺点是使用麻烦,并有阴茎疼痛、麻木、青紫、射精障碍等;
④手术治疗包括血管手术和阴茎假体,只有在其他治疗方法均无效的情况下才被采用。
七、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与调护?
1.切勿恣清纵欲,贪色无度;
2.普及性知识教育,正确对待性的自然生理功能,减轻对房事的焦虑心理,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避免精神性阳痿的发生;
3.避免服用或停止服用可能引起(或经查证确能引起)阳痿的药物;
4.避免各种类型的性刺激,停止性生活一段时间;
5.积极治疗可能引起阳痿的各种疾病;
6.当出现阳痿时,应向医生介绍全部疾病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以有助于早期治疗,切忌隐瞒病情;
7.情绪要开朗,清心寡欲,注意生活调摄,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版权所有: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瑞安市人民医院妇幼分院 浙ICP备2024083690号-2 Copyright © 2022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